我從還沒畢業時就開始創業,一直持續到現在;我把自己的創業歷程分為三個階段:一是20來歲的創業;二是40來歲的創業;三是50來歲的創業。

我覺得創業跟年紀無關,它只需要四個字:「膽大心細」。

創業的首要條件就是要走出去,膽量不夠大,自然就沒有想走的動力;不過只有膽大還不夠,如果心不夠細,很可能走到一半就掉下懸崖,等於沒有走。基本上,所有創業者都相信自己會成功,沒有人認為會失敗,這就像是沒有人出門前,會預估自己可能迷路;通常創業者都相信「我一定能到達目的地」所以才會出去,但是為什麼會在半途迷失方向?就是因為心不夠細。

身先士卒 做沒人做過的事
當我準備出社會時,有兩條路讓我選擇:
1. 保證會成功、大家一定會走的路
2. 我比較喜歡、自己相信會成功、但沒有任何保證的路。

那個年代保證成功的路,就是畢業後跟大家一樣出國留學,拿到留美碩士學位後,順理成章到建築事務所上班,我們全班90%的同學都選擇這條路,甚至待在國外、不回台灣也被認為是理所當然。但當時我的決定是,不和大家走相同的路。在我念研究所時,就選擇創業,我發現有一件事情還沒有人開始做,就是「室內設計」。

當年的台灣社會,已經有很多人從事建築和裝潢,不過還沒有出現室內設計這個行業,可以說影響力少得可憐,因此我跳脫傳統建築業,轉而投身室內設計;那個時候很多人都笑我,房子找木工來裝潢就好了,何必大費周章設計半天?所以對我而言,「創業」真可以說是「做一件大家都不承認的事」。

只要相信這件事應該要做,而且它會被需要,只是大家現在還沒見過,這就是創業的動力;不過我的個性比較奇怪,一旦有人開始跟著做之後,我又不想玩了,因為大家都一窩蜂朝同樣的方向做,也不差我一個!所以就會再轉到另一件別人沒把握的事情,重新開始。

年輕時從事室內設計,我賣給別人的東西,是一個對居住空間的嚮往;40幾歲跨到媒體領域,擔任大愛電視台總監,賣的是關於心靈境界的理想;至於現在的職業,則是販賣不同的觀點,我想重新定義各行各業,打破一般人對工作習以為常的觀念。

創業 就是重新定義工作
我把「重新定義工作」當作是我的工作,21世紀本來就是一個解構之後,重新建立的世紀,我們看搜尋引擎「Google」、網路書店「Amazon」都是網路與書店的重新定義,因此創業可以說是一個重新定義的過程,而不是重新包裝。

很多人會覺得,在創意產業裡創業很困難,那是因為他一直在做包裝的表面功夫;創意產業基本上就是一個知識產業,必須了解整個環境,累積大量知識及培養美感,才有能力重新定義創意工作,如果知識不夠或觀念偏頗,都無法去定義一件事。

創業也是同樣的道理,你必須重新定義正在做的事情,包括自己;當你開始定義自己時,其實就是在創業。創業不一定要自己開公司,只要把自己工作的位置重新定義,每一份工作都是創業。就像我為大愛電視台工作,電視台不是我開的,但我為自己的工作重新定義;我認為這是一個具有宗教情操的媒體,而不是外界所謂的宗教電視台,我清楚這是兩回事,同時也把這份工作當成一種創業。

如果只是原地踏步,沒有任何成長和創新,就算公司是自己開的,過了40年還是做一樣的東西,那根本談不上創業,充其量只是你擁有自己的公司,拿自己賺的薪水而已;在我看來,重新定義自己,重新定義你的工作,才稱為創業,才是創業最根本的精神。
摘自【30雜誌2006年12月號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賴 柏勳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